技術規範、量測認證乃產業發展的基準,尤其當前台灣推動氫能階段實屬關鍵,國內業者亟需在清楚架構下得以永續運營,與國際接軌。標準檢驗局特於世界計量日,舉辦「計量支持產業經濟永續發展」研討會,邀請聯華林德氫氣動能暨企業公關總監苗華山Christine H. Miao發表演說,引領現場近一百五十位與會者,步上淨零碳排的氫能革命之旅。
面對國人對氫能的不熟悉,質疑應用落地的可行性,Christine 從能源、油車與電車的發展進程,提出技術應用的改變歷歷在目。雖然19世紀末電動車率先被開發出來,很快地,福特Ford 大舉以革命性的油車優勢,奠定主流。而氫氣雖然在工業已有近百年的發展,直至60 年代,氫能車才有顯著進步,由GM通用汽車發表第一款真正的FCEV燃料電池電動車,開啟潔淨能源新篇章。
Christine 強調,多年來消耗化石燃料累積大量碳排,減碳勢在必行;而氫氣優於化石燃料的特質,如今更可被有效應用與管理,全球大部分國家皆朝向淨零碳排之路。
即使著眼於氫不排碳只產生水的特性,加上生產方式的考量,綠氫可列為再生能源,不過以台灣目前各方對綠電需求若渴,要拿綠電來製氫是相當難達成,不僅綠電來源不易且成本高昂。
需要強調的是,雖然台灣在風力、太陽能有多年發展經驗,其政策軌跡並不適合直接套用於氫。不同於太陽能、風力或水力發電,氫的運輸型態有很多種:槽車、管線、鋼瓶等。
氫長久以來難以大量地被有效運用,就是成本與效率問題,而精算證明,由本地生產低碳氫(配備碳捕捉),無須港口接收站等基礎建置,是短期較實際可行的作法;而聯華林德生產低碳氫已累積十多年經驗,持續供應給電子產業,品質技術與國際同步。
推動淨零碳排較可行的歷程是從低碳氫開始,鼓勵業者採用在生產過程中納入碳捕捉的低碳氫,創立低碳氫認證或許是可行策略,鼓勵對氫有需求的業者採行,例如玻璃、電子半導體、工業等目前採用灰氫、即未納入碳捕捉製程的用戶改以低碳氫,因著政府的鼓勵而備受鼓舞,立即產生提升需求,進而達到減碳目的。
「世界計量日」1875 年 5 月 20 日,17 個國家在法國巴黎共同簽署了「米制公約」,建立了現今國際度量衡一致的基礎架構,並將這一天訂為國際紀念日。本場研討會,除了聯華林德,標檢局還邀請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檢量測專業委員會許志青會長、日月光投控汪渡村行政長,探討新趨勢和思維對產業永續發展的影響。